Friday, March 20

给孩子的礼物

语言和文化是一对双胞胎。种族和文化是光和影子。我认为这是真理,不是假像。以我浅薄的学识,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个语言灭亡了,但是文化还是存在的。语言一旦灭亡,种族,文化就奄奄一息了。不管是西方历史还是中国历史,被侵占了的国家,首先要消灭的,就是战败国的语言。

许多移民社会都排外。在那里,许多移民的文化根源狠狠,狠狠地被大环境剪断了。我们很幸运的,是新加坡是少数一个移民社会融入群体的社会的同时,提倡保留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完全不理解那是什么“选择”与“自由”的问题。因为,如果你的根没有被大环境掐断,学习自己的母语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根”的概念,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重要。这是个人的自由与选择。它不是个人生死存亡的问题。

无论是什么语言的使用者的父母,我觉得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鼓励他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无需在一旁加油添醋,煽风点火,说华文难学,说我们的政府没有给我们自由。不是每个人都有语言天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就做逃兵。

我有土生华人的朋友,从小家里没讲过一句中文,他上小学的时候甚至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会写,连他的父母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名字怎么写。他唯一的语言,就是英文。现在,他做了父亲。他跟着孩子一起学华文,听中文歌曲,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用中文和孩子简单对话。我很敬佩他。

我有朋友,明明就是中文比英文强很多,却偏偏选择用支离破碎的英语和孩子沟通。我很不屑。

我有很多朋友,夫妻俩明明就是用中文沟通的。可是不知为何,一转身面对孩子,就转口用英文。我很不解。

就如婚姻需要经营,语言的学习也要经营。婚姻要幸福,需要刻意,不是理所当然的。要掌握好一个语言,也是要下苦功的。

要不要改变自己的家庭用语,因人而异。我同意资政的话,因为我看到了家中三岁的小朋友已经开始被大环境同化了。她的语言学习能力相当强,所以我们认为她在外面一直在吸收英文的养分的同时,我们家庭应该尽量补足她的母语的养分。在她更小的时候,因为要给她一个平台学习英文,所以我们两夫妻一人负责一种语言。现在,我们看到了她在英文这个平台上显示出有能力站稳,在幼儿园的学习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就要把精力转移到另外一个平台上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能够为孩子建立许多平台,他日后能不能展翅高飞,主要还是看孩子自己的资质和兴趣。

我们有经济能力的,都会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绘画。我们不是要他们成为音乐家舞蹈家或画家。我们只是要建立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艺术,如果将来他们有兴趣,他们才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如果父母可以做到这样,那么,为什么有语言能力的就不能制造学习华文的环境呢?制造一个学习母语的环境,竟然变成值得争论的事。

当然,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因为资政的一席话而马上做出改变。但是我觉得资政的话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好好思考的空间,如有必要,再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我们家庭而言,资政的话是当头棒喝,提醒了我们一个事实。对于一个心力交瘁的华文教育工作者,资政的这番言论,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我们给我们的孩子的礼物,就是让她从小有运用与学习母语的机会。她将来爱不爱自己的母族文化是她自己的事。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不剥夺她的机会。

8 voices:

Anonymous said...

"我有很多朋友,夫妻俩明明就是用中文沟通的。可是不知为何,一转身面对孩子,就转口用英文。我很不解。"

因为他们认为英语在这个社会比较有实际用途。他们也是试着给孩子打基础,因为他们自己意识并体会自己的英文不好,在外面工作等比较辛苦。在这些人眼里,可能“前途” 和“文化”之间职能选一个。

我们要记得,资政说的话,往往有另一方面没有说白。记得后80年代鼓励生育时吗?他也是只鼓励教育比较高,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家庭多生几个。也许这一次也是一样的情形- 学好话语的premise 是学好英文。如果一个家庭必须依赖基本英语来维持工作与收入,他们会更相信英语对他们比较重要,国家也更希望他们能学好英语。当然,这不代表学华语是闲人作的事,只是说不是人人能够拥有良好的环境来学习。就像人饥渴时,他需要的是食水,不是黄金。

在此我也必须强调我并非恶意,你也该猜得出我是个倔强的人,哈哈。

Angie said...

我的这些朋友,双语都说得非常流利的。他们都有拥有不错的职位,前途也不可限量,但是这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说得溜的关系。

英文有实际的用途没有错,而且是非常的实际。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矫枉过正。“实际”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难道我多了一点文化,我就少了一点实际?也许我太过理想化,但是我觉得人不能这么实际。你也是搞人文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如果那个孩子有学习方面的障碍,我没有任何的异议或怀疑,他绝对,肯定应该要先掌握好重要的媒介语。我们谈的是大部分学习正常的孩子。他们都有了你所谓的食水,为什么看到黄金还要以为是沙子?而我在前文也提到,我的大前提还是要讲正确的语言。如果你的中文支离破碎,那就不要勉强。同样的,如果你的英文支离破碎,就不要喂孩子喝毒药。

我知道你没有恶意。我们也是在交流意见。对于这件事上,只有见仁见智,没有谁对谁错。牛不喝水,焉按得牛头低?对于华文教育,我也有我的坚持。不然,我不会做华文老师,也没有力量与热情继续我的工作。

Anonymous said...

“实际”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难道我多了一点文化,我就少了一点实际?“

当然不是,但很多新加坡人都那么想。搞艺术文化没饭吃, 这是新加坡的unofficial rhetoric。所以渐渐大家目标都转移了。从第四所大学推出的课程看得出,搞人文已经不吃香了。

我和几个朋友对于年轻一代(90年后出世的)有些很悲观的看法: 以后再也没有人因为知道艺术吃不饱而折腾自己 - 他们都会很实际,只做一些有实际收获的东西。到时,新加坡的艺术可能也是outsourced 的,到各国请几个艺术家回来作公民, 像运动员一样。
太悲观了,但是不难想象。

Angie said...

你已经离题了。这里指的文化并不是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不仅于唱大戏那种表演文化。

said...

老師,其實我覺得lovelyloey的觀點並不是完全錯誤的…
這裡的討論很廣、很深,我無法一一回應,但有一些問題想要提出來。
首先,我們必須先理解何謂“母語”。
從一個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母語”是一個人自小習得並掌握的語言(這是粗淺的定義,我沒有深入研究,哈哈)。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接觸、運用的語言,就是他/她的母語;我們常常都會對“母語”一詞有所誤解,“母語”其實和種族/血統是沒有關係的。新加坡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的政策往往以“種族”來制定、劃分,語言政策也不例外。華人的母語,被理所當然地認定是華語,其實不然,華人的母語也可是各種方言、英語、馬來語等等,這得看個人的成長背景而定。說說其他種族的情況,或許比較容易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例如印度人,他們的母語在新加坡被理所當然地認定是淡米爾語,但我們知道,印度方言種類繁多,就連印度都沒有一個 official common language, 新加坡怎麽就把淡米爾語套在所有印度人身上,硬説是他們的母語?(這當然是一種權力的關係,說淡米爾語的人在這裡比較多,人多就贏了嘛,哈哈)

以上說了一堆,其實我想解釋的是,語言文化和種族之間,並不是一種必然的關係;這關係看似必然,實則一種社會建構。

由此也牽涉到“身份/認同”(identity)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會認爲,“身份”是一種固定不變的事實,但其實,“認同”是一種過程,是會隨著環境的變遷、影響而不斷重塑。再回到我們所討論的範圍,語言文化並非某一個種族的不變的内在本質。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一,即使同樣是華人,所認同的語言文化未必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就會意識到,“華人的母語就是華語”的中心論述其實並不完全是公平的。例如,有些本地的華人學生,他們的母語(也是他們認同的語言)是英語或方言,去到學校(或者更廣義地說,是新加坡社會)便會被迫接受“華語才是我唯一的母語,這是不變的事實”這樣的想法;而“不會華語是很不應該的”這種普遍存在的想法,對他們來説,或許也是欠缺公平的。他們對華文的厭惡,或許也源自于這種“認同”與“別人認爲我應該認同”兩者之間的衝突。

這個問題其實複雜得可以寫好多篇論文,例如”Chineseness” 和語言之間的關係,等等…我實在沒有能力說得全面完整…

總而言之,身爲一個母語是華語的新加坡人,又身為中文系的學生,我對華文、華人文化有深刻的情感上的認同,如果我將來也有小孩的話,亦會選擇以華語和他/她溝通;如果我成爲一名華文老師,也會像妳一樣,盡心盡力去教導學生。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爲我應該以一種更開放、體諒的心態來看待新加坡不同的華人群體。

我的社會經驗、知識各方面畢竟不足,請老師指教~

Anonymous said...

Actually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never had such issues about what my mother tongue is, about what is a useful language to know, about my identity. Maybe in our days, things didn't seem so complicated.

I am Chinese, therefore my mother tongue is Mandarin, never mind that I grew up speaking Teochew, for that has its own place, classified as a dialect. We never questioned this bcos we know that Mandarin is the official unifying language of Chinese, not any of the dialects. In any case, all Chinese dialects have the written form. I can read the same passage in Mandarin, Teochew or Cantonese.

Although mother tongue is supposed to mean the language that we're exposed to from birth, in Singapore we categorise it differently. Since English is the medium used for teaching all other subjects, mother tongue to us simply means our native language, ie. the language that is tied in to my ethnicity. In my opinion, it's as straightforward as that.

When I learnt to speak, read and write in Mandarin, I never thought about whether it's useful for me or not. Maybe it was the school environment, maybe I was brought up this way, but I've always felt that a person must know his roots. How do you explain the colour of your skin? The colour of your eyes? Well, surely you're not angmoh, then what are you?

It was just two generations ago when our ancestors came here from China, how is it that people seem totally oblivious to the fact? Yes yes we're a cosmopolitan city, we're globalised, we're Singaporeans, but what makes us so unique is that we're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ot a homogenous society like Japan's. Therefore we add to the colourful social web with our culture, our customs and our ancestry.

I think mother tongue, ethnicity and culture are an integrated whole. You lose one part, you lose all. Just sharing my thoughts lah.

Angie said...

诗:

你对学校的情况不清楚。不是所有的印籍学生都得修读淡米尔语。他们可以选择读punjabi或其他母语。但很多人基于方便(因为读其他语言要到语言中心上课),便选读学校提供的科目。

随着新加坡环球化,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或更迟的时候才回到新加坡。这些同学都受到特别考虑,让他们免修母语或选择其他语言为第二语言。所以,我们并没有硬生生地把什么东西套牢在别人的身上。

我们不谈特殊的例子。我们谈的是普遍的大众,如你们这些大学生。你们都把我提出的论点复杂化,把小数当成是多数来讨论,把外国的情况搬来新加坡讲。模糊了讨论的焦点,扰乱了大家的思绪。Asolutfaith说得极是,我们的先辈从中国来到南洋才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为什么不少现代的年轻人都急于和自己的根划清界限?

如果你的父母出身贫寒,你是不是羞于承认他们,然后慷慨激昂地讨论“为什么我没有选择我的父母的自由”?然后对大家说,那个有势力和利用价值的人是我的干爹?我是这么想的。我彻底看不起那些看不起自己的母族语言和文化的人。这些人不懂得饮水思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我没有说“不懂得自己的母族文化”,我说的是“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的人。

你们跟我们属于两代人。我明白的。正如我的父辈和祖辈对于日本人的仇恨,在我这一代已经淡化很多。但是,原谅不表示遗忘。所以,我一开始就说,我不要求年轻人热爱自己的文化,我只要求你们不要排斥和看不起自己的文化。

《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好的,善的而固执,坚持它。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更不要为了固执而固执。

秉鸿娘亲 Mom of Everett said...

哇!好就没那么过瘾的读博客了!!

最近忙得很,看了妳的博客这才晓得提倡华文华语的活动有开始了。难怪最近有人向我借《弟子规》、《三字经》、《大学》,甚至《百家讲坛》!现在了了。